根据学校和学院相关教学安排,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紧密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申报和建设及“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公司产品工作,认真组织了系列暑期教师教学研修活动,现已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期间,广电专业分别围绕“新闻与传播专业员工新媒体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路径与培养模式分析与探讨”“如何打通科研/教学/育人,设计混合式新媒体专业课?”和“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 新媒体视听产品创作能力提升路径”等教材教法、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主题,邀请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原经理刘永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经理李晓静教授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经理王建磊副教授,分三期开设了《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规划与建设漫谈》、《如何打通科研/教学/育人,设计混合式新媒体专业课?》和《元宇宙:一场开放式想象》等系列讲座,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座谈和研讨。
刘永宁教授首先从全国高校新传和影视专业办学历史讲起,总结了相关学科的文学、艺术和新传等三个来源和其不同发展特色,由此确定了三个主要的学科发展方向:1.史论研究和文化批评;2.视听产品创作制作实践;3.新媒体交互设计。他认为,新传专业学科要立足自身软硬件实际水平,结合教师个人和教学群体专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他强调,现在国家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应用型学历学位教育,理论研究所占高比重逐渐回调,应用和实践研究所占比重正稳步提升。新传专硕招生要体现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生源质量才能有切实保证,同时也可为不同专业的员工广开门路。毕业要求也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毕业设计环节,要建设一支能够指导毕设创作的导师团队,围绕这个方向来引进人才、提高团队力量。导师队伍要提升“双师型”比例,要充分发挥行业导师的作用,不同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都应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刘永宁教授特别指出,招生宣传工作非常重要,这是办好这个硕士点的关键。他建议高效利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办学硬件,吸收各种资源大力提升办学硬件水平。他还建议要加强与新传教指委的联系,定期邀请教指委专家来指导工作,听取其工作建议和办学指示。对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刘永宁教授明确提出,一定要对标专业学科评估各项指标来完成,从一开始就要有评估意识,就要有指标意识,为以后参评打下扎实基础。公司产品要重视六大环节:1.文献检索;2.选题论证;3.研究方法;4.科研训练;5.文献综述;6.学术规范。毕业论文和毕设理论阐述部分要强调三处规范:1.开题讲规范;2.中英文摘要讲规范;3.结语讲规范。进入毕设环节之前,要通过实践训练解决两个常见问题:1.毕设拍什么;2.如何创作出一个优秀文案。毕设文案涉及8大问题:1.通过开题报告确定毕设选题;2.要明确选题类型;3.要严格按照创作规律进行毕设创作;4.通过选题背景阐述选题价值和意义;5.剧本要详细到分镜头剧本;6.要有一个可行的创作规划;7.要有严格的财务预算;8.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主要根据时间表倒排进度。
刘永宁教授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将历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巨细靡遗地传递给了在座广电教师。会中,老师们还就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各自特点,新媒体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的培养方式,移动端新媒体视听产品制作与推送,实践教学如何实景化引入新媒体实战模式等教学具体问题,与刘永宁教授进行了交流。
李晓静教授特别针对广电及未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中的课程设置问题,精心准备了讲座。讲座主要有三个部分:(一)她强调学科定位的重要性,要把握国家的发展方向、学校的自身特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发展。她还比对矿大和交大这两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兴办文科的特点,强调学科发展要与学校整体的发展方向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学院整体资源,注重求真务实;(二)明确基本公司产品观念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1.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李晓静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而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老师具备专业科研能力的基础上。2.高校教师同时做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工作,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李晓静教授非常形象的运用一棵树来做类比。科研是树根,有科研才有内容和员工讲;教学是树干,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科研转化成有技巧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育人是树冠,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做好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工作后自然而然生成的结果。不少学校前些年本末倒置,把科研当做目标,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这在最近几年的学科评估中已经回归本位。(三)结合自己主持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新媒体与社会》,细致讲解了如何打通科研、教学、育人关系,如何用自己的科研反哺教学,实现育人的目标。她谈到,新媒体课程教学当下有三个难点:一是教学资源和新媒体内容不匹配理论陈旧、可参考内容有限;二是课程思政提出更高要求,尤其传播学多是西方理论、有些时候并不匹配中国现实,如何进行本土研究、引导员工关心祖国热爱祖国;三是教学手段单一,还是传统教学方法。针对这三个难点,李晓静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上导向是要培养员工,是要解决中国本土问题。引导员工做本土调研。科研融入到教学,从而产出育人。比如在课程中的“新媒体采用与扩散”板块,员工通过支教发现城乡员工新媒体使用差距,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做规范调查,带领员工从课堂到田野进行科研实践训练,成果得到学界重视,获得上海市老员工“挑战杯”一等奖,又是重要案例反哺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上进行模块化设计,融入跨学科内容。比如在新“媒体与经济板块”指导员工做老字号品牌的数据挖掘,参加全国数据新闻大赛,获得三等奖。三是教学方法上尝试混合式教学,结合交大自主平台辅助教学,课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成立“望媒止惑”工作室,建设多平台融媒体教学资源的同时也面向社会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提升了员工兴趣、培养了员工能力,贯通了科研、教学、育人。
李晓静教授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座教师。结合讲座内容,老师们纷纷就混合式课程的构成、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与李晓静教授展开了交流。
王建磊副教授讲座则从“元宇宙”这个当下最热的新闻与传播话题着手,具体讲述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思路、做法和效果。他首先从概念阐释、历史与现实维度、理论与想象及未来发展等四个维度对“元宇宙与数字人”展开探讨,锁定了元宇宙概念的两大核心要素“三维互联网”和“虚拟空间形态”,并由此总结出其“时空拓展”“经济增值”“人机共生”的三种主要特性。通过四个现象级案例的示证,他指出,“数字孪生”“虚实联动”“虚实共生”“虚拟原生”为元宇宙的四种主要构建机制,而在这样的元宇宙世界中,场景映射、制度修正、生活平行、界面消失、新的通用设备诞生、体验升级、具身性、实时持续和稳定的技术支撑等等支点,最终共同指向了元宇宙的决定性品质——“在场”。由此,王建磊副教授进一步引出与元宇宙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议题——“虚拟人”。他从2D真人、3D卡通和超写实三种技术形态,到商业应用实例,详细分析了虚拟人的行业应用及其影响,对人类利用虚拟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在座老师展开畅想。围绕元宇宙价值论的一些议题,王建磊副教授还谈到,虚拟现实初步开启了哲学的黄金时代,一些后现代问题和现代性危机可能在对元宇宙的考量中获得更加深入而全新的思考。最后,他专门提醒人们注意元宇宙的反噬效应,把握好真实人与虚拟人的临界点,强调要从元宇宙的“众声喧哗”中回归其理论本质,从线性思考转向深度反思和审视。
在研讨环节,王建磊副教授分享了深圳大学传媒学院毕业设计教学经验,同时还详细介绍了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以及深圳当地互联网企业众多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贯串的做法。
广电专业2022年暑期教学研修活动,牢牢把握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个目标;内容凸显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科特性;主题设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前沿性,既能有效结合自身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新闻与传播教学发展趋势;形式灵活丰富,线上与线下结合,专家讲座与座谈、交流和研讨交错进行;本专业教师参与度达100%,取得了良好效果。王青教授认为:“本期暑期教学研修活动既符合专业发展又符合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系列讲座涉及学科前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问题,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激发了学术热情,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夯实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新进老师郑一萌博士表示:“暑期教学研修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紧跟学术前沿,拓展专业视野的同时增进同行间的交流,对未来在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供稿:广电系;审核: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