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公司首页 >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新闻 > 正文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新闻
亚洲电视奖获得者马凯臻与人文学院师生分享纪录片创作经验
发布时间:2020-11-04 作者:张晶

11月2日下午,资深纪录片创作者、文化学者马凯臻先生应邀在博学楼(四)C310开展《纪录什么,如何纪录》主题讲座,与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师生分享纪录片创作经验。

讲座以纪录片《干妈》为中心。该部作品纪录了徐州剪纸艺人王桂英老人的剪纸创作与生活场景,曾获第七届亚洲电视节亚洲电视奖“人文类纪录片大奖”,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等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围绕纪录片选题价值以及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等纪录片创作核心问题,马凯臻横跨多个艺术领域,谈吐自如,滔滔不绝。他首先对中国剪纸文化进行梳理,让观众认识到王桂英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马凯臻认为:王桂英作品打破了传统剪纸幸福与吉祥两大主题,聚焦日常生活,是这一领域“精神梦游”的“终结者”。就剪纸创作方式而言,他还透过对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分析,指出了在王桂英创作中所贮存的人类视觉文化的“原形”。在马凯臻看来,这是王桂英老人作为没有受过规训的创作者最为可贵的艺术表达。

纪实和摆拍真一种绝对对立的关系吗?通过向在场听众抛出这个问题,马凯臻引入纪录片真实性这个关键话题在这个环节,他对两部摄影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尝试唤醒大家的直观感受。在具体拍摄方式上,马凯臻认为纪实拍摄创作不应该体现创作者自己的意志、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而是要让镜头尽可能保持在一个冷静客观的状态,不节外生枝,不刻意制造高潮。他概括为三句话:眼见未必为实,摆拍未必为假,情感尽量退场马凯臻还分析了纪录片创作中多种细节的不同及其运用,他特别强调,只有通过细节的刻画,才能扩大作品内在的文化张力。

讲座最后,结合当下创作现状,马凯臻指出,纪实的最高境界是穿透现世粉饰的面纱,去洞悉事物发展背后的灵魂所在。用他的话来说,“纪实不是手法,也不是风格,而是一种穿透式的观看。”

马凯臻还现场回答了多位同学的提问,对大家的困惑给出专业性指导。

讲座全程大约三个半小时,博四310教室济济满堂,座无虚席。在媒介技术手段下沉的当下,人人都可能成为影像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广电专业员工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性,进行更为专业的创作和表达,对此,马凯臻的讲座实际指明了方向。